为了将这处战略要地控制在手,齐国不仅在岛上建了大量军事设施,将其打造成地中海地区最为重要的海军基地,还不遗余力地往该岛进行移民活动。齐英战争结束不到两年,便先后有一千八百多来自本土和东方的移民成为岛上的正式居民,大有鹊巢鸠占的架势。
此前,不论是殷洲几个海外总督领地,还是刚刚就藩的陈国,在开拓和移民过程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千难万难,人口的增加和实力的积聚也是异常缓慢。
何也?
这完全是政府对各个海外领地的重视程度不一所导致!
不论在皇帝陛下的眼中,还是在内阁政府的宏观规划下,齐国的核心利益所在是南洋,是大陆,是印度洋。
殷洲算什么?
陈州又何值一提?
以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是皇帝和内阁重视的地方,那必然是不遗余力地加以开拓和建设。
君不见,琉球群岛、马六甲海峡、锡兰岛、印度、波斯湾、红海、埃及、黔州(今南非),以及大西洋上的邽山群岛(今加纳利群岛)、少华群岛(今佛得角群岛)、西陵群岛(今亚速尔群岛)都获得了海外殖民事务部和移民部的重点关注和大力支持,不仅拨出大笔专项资金进行开发建设,而且还不遗余力地对上述地区进行移民活动。
比如,邽山群岛在齐英战争爆发前,汉人移民总共也不过一千五百余,尚不能完全压制岛上的万余西班牙人和柏柏尔人。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程推进,邽山群岛的重要性一下子便凸显出来,遂引来政府和军方的高度重视。
在齐国海军将入侵的英军舰队逐出邽山群岛后,大量的物资和移民被输送至该地,截止到去年底,整个群岛齐国移民人口暴增至九千余人,加上驻守的海陆军官兵家属,总人口更是超过一万人。
至于殷洲,因为距离太远,也没啥经济价值--嗯,好吧,至少还有黄金这类价值比较高的矿产,而且要人口没人口,要市场没市场(相较于环印度洋较为稠密的人口和巨大市场,太平洋东海岸地区市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而并不怎么受到齐国的特别关注。
在这种情势下,齐国政府自然不可能浪费有限的资金,在殷洲开展大规模的官方移民活动。
至于曾经太祖皇帝提及,殷洲大陆乃是帝王之资、天选之地,到了现在,并没有太多人相信。
淘个金矿,弄点皮毛,再砍点树,了不起,开拓出无尽的耕地,那也不至于成为什么所谓的天选之地吧?
殷洲西海岸除了少量的河谷平原能适宜屯殖移民外,全都是高山大岭,连绵的东昆仑山从凛州一直延伸到暄州半岛,南北纵深近五千公里,东西跨越也是数百至上千公里。
殷洲中部倒是有大片平原,也有数条大河穿过,但气候环境也是恶劣的一批,时不时地会有寒潮和大风刮过,而且更糟糕的是,受地理环境影响,中部大平原地区还经常刮龙卷风。
据那些考察的探险队说,殷洲中部地区印第安人也是日子过得苦兮兮的,农业种植也是一塌糊涂,在遭遇各种恶劣天气后,一年到头下来,经常是颗粒无收。
而殷洲东海岸,倒是经过英格兰移民一百余年的拓殖和经营,显得一派欣欣向荣,民丰物帛,居民生活水平还高出英格兰本土不少。
但也仅止于此吧,就以他们的发展水平和英格兰政府的限制政策,前途也是有限得紧。
况且,连拥有工业基础规模的英格兰本土都难挡我齐国一击,那么英属殖民领地的未来潜力就能超过它们的母国?
齐国商船“启月”号在德化港卸货后,便开始装运物资。
其实在摩洛哥也没什么好买的,但考虑到总不能空船返航吧?
那样太浪费运力,也太不经济,况且船只空载也太危险,总得装些东西压舱不是。
于是就只能捏着鼻子随便采购一些当地物产,主要是粮食、磷酸盐、铅、无烟煤、皮革,以及摩洛哥女奴,装了个满满当当,打算运到埃及出售。
埃及现在有一些齐国投资的皮革加工厂、矿石精炼厂,煤炭加工厂等,能做一些矿产的拣选加工。
另外,随着埃及棉花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粮食缺口也是越来越大,因而,对来自摩洛哥和地中海其他国家地区的谷物需求量极大。
至于女奴,自然是为了满足齐国各个海外领地的诸多单身汉的需求。
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商品都是有需求的。即使没有需求,齐国人也会竭力地创造需求,一切都能转化成财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