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大清话事人> 134 乾隆:没有人比朕更懂这大清(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134 乾隆:没有人比朕更懂这大清(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这事,李郁早就知情,

  但是他没有插手,因为不想竖敌太多。

  胥吏们往往都是本府家族,几代人干同样的差事。

  一旦被抄家,收获惊人。

  黄文运都被吓坏了,

  区区一个狗屁胥吏,竟然这么富?

  地窖里的银子,甚至发霉。

  最少的一家,都抄了2万多两。

  “硕鼠,令人震惊。”

  ……

  黄文运,和朱珪商议后,

  觉得不能如实上报,否则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把脏银的一半,换了个说法,清理历年积压欠税所得。

  然后,

  命人将银子融化,铸成官锭,送往京城。

  此举,

  得到了乾隆的口头夸奖,户部尚书和珅也很欣赏。

  在这一点上,君臣是一致的。

  所有能弄来银子,又不引起民乱的地方官,都是忠臣。

  刑部也接到了苏州府的奏报,

  并呈送了皇帝御览,毫无意外,评价不错。

  “如今虽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可大清太大了,总会有些心怀不满之人兴风作浪。”

  “朕看苏州府搞的好,清洗掉一批成色不清的人,换上来的人忠心总会多一些。”

  “把抄家所得的银钱,三分之二归户部,三分之一留在当地。黄文运是个敢担事的。”

  一位胡姓御史,习惯性的挑刺道:

  “皇上,臣觉得黄知府此举不妥。”

  “应该全部上缴户部,才是公心。留下三分之一,恐怕私心太重。”

  然而,乾隆不悦:

  “修桥补路,兴修水利,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何来的私心?”

  胡御史见一击不中,赶紧战略性撤退:

  “臣失言,坦白的说,修桥补路是为百姓创造了便利。这也是一种公心。”

  ……

  乾隆瞅了一眼这个长相丑陋,貌似沙皮狗的御史。

  心里嘀咕着,此人见风使舵的本事倒是一流。

  于是又说道:

  “合适的时候,朕还要南巡。黄文运这是提前做准备,把大运河沿线加以修缮。省的到时候,手忙脚乱,做出来的工程质量堪忧。”

  胡御史眼睛一转,又赶紧说道:

  “黄知府老成谋国,实乃我辈楷模。”

  和珅多了一嘴:

  “折子里提到,所有参与的壮丁,每人每天工钱20文。百姓都夸奖皇上仁厚,盼望皇上早早南巡呢。”

  胡御史又来了劲:

  “臣觉得苏州府发放工钱的事不妥,为皇上出力,民夫们应该感觉到光荣,怎么好给钱呢。”

  “胡御史,言重了吧。”和珅笑道。

  “和大人,今年给皇上干活,要铜钱。明年,是不是就要银钱。后年,是不是就要顶戴了?”

  很显然,这位沙皮狗长相的胡御史是个小人。

  而和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他在故意的挖坑。

  果然,乾隆不悦:

  “折子上说,没有征发当地的夫役,乃是招募流民,乞丐,纤夫,给他们在冬季找一份饭辙,以工代赈。”

  胡御史一阵尴尬,不过脸皮厚,

  顺着皇帝的心思又讲道:

  “皇上体恤下情。臣觉得,天寒地冻,土层坚硬,恐怕该提醒黄知府,多备姜汤,汤药。相信这些人都感念皇上的仁德。”

  ……

  于敏中睁开老眼,

  心中默念,小丑你完了。

  你当廷臣是这么好当的,光会拍马,不要脸皮,叭叭叭就能混转紫禁城?

  在州县,或许是够了。

  但这是中枢。

  果然,乾隆突然起身,很不爽的问道:

  “一群苦哈哈,做工给钱,让他们有个饭辙,还不够吗?冻死病死累死,那也是命该如此。怎么滴,朕要不要把太医院派过去啊?”

  和珅没忍住,噗嗤一下笑了。

  胡御史茫然的看着四周,开始口不择言。

  什么相信~可能~,客观的说~但同时~

  和珅躲在一边,戏谑的瞧热闹。

  于敏中叹了一口气,摇头。

  乾隆则是大吼一声:

  “好了,你闭嘴。你给朕出去。”

  “就算想逢迎朕,你说话也要过过脑子吧?进进退退,忽左忽右,来回横跳,朕都听不懂你到底站哪头。”

  狼狈的胡御史,出了紫禁城。

  擦掉额头汗珠,把手背在腰后。

  清了清嗓子,昂起头,迈着小方步,

  走到了一处书铺。

  正在挑选书籍的读书人,见一位官员进来,立即行礼。

  “本官忝为都察院御史,有必要指点你们几句。作为读书人,你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

  直到日落,

  胡御史才心满意足的走了,

  留下几个读书人,脑瓜子嗡嗡的,走路都不辨方向。

  犯恶心,想吐。

  中胡毒了。

  ……

  紫禁城,

  皇子们读书的地方。

  乾隆信步由缰,恰好走到了这里。

  皇十五子,少年永琰恰好结束了课业,走出屋子。

  “儿臣拜见皇阿玛。”

  “陪朕走走,去御花园。”

  太监侍卫们,立即识趣的拉开了距离。

  皇帝父子聊天,旁人最好躲远点。

  最近,

  京中盛传,十五阿哥最有可能继承大宝,看来是真的了。

  “永琰,24史读过哪些了?”

  “儿臣才读了宋史,汉史,元史。”

  乾隆点点头,嘱咐道:

  “一定要多读史书。”

  “儿臣愚钝,请皇阿玛示下。”

  永琰,是出了名的恭顺,这也是乾隆最欣赏的一点。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