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28章 大洋彼岸(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428章 大洋彼岸(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毕竟上辈子没少种。

  但这一世他也是第一次见,自然不能表现的很熟络,只能假装不知道。

  不过问题不大,红薯是真的很好活。

  只要季节对,高低都能见点产量。

  而且不要小瞧这个时代的农业专家,一法通万法通。

  了解了一种作物的基本习性,他们就能摸索着给种出来。

  之后陈永和又介绍了一些红薯的缺点。

  没办法作为主食,吃多了烧心、胃酸,还容易产生浊气(屁多)。

  所以只能作为辅粮使用。

  朱雄英并未失望,亩产千斤还要啥自行车啊?

  再说了,对于没饭吃的老百姓来说,这些缺点又算的了什么。

  之后,他们又参观了其他种子。

  对剩下的东西,朱雄英最感兴趣的就是玉米了。

  这么大的颗粒,就注定产量不会太低。

  仔细询问,发现并非如此。

  玉米的产量也就一二百斤的样子,比起小麦之类的没有什么优势,更比不上水稻了。

  陈景恪心中暗道,那是你们不知道玉米的赛道在哪。

  这玩意儿的优势有两个。

  其一秸秆高大,不论是作为动物饲料还是其它用途,都要超过别的粮食作物。

  其二特别适合山区、丘陵等土地种植。

  即便是在碎片化、贫瘠土地上,产量依然不会大幅度减产。

  对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的华夏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

  清朝粮食增产,玉米的功劳很大。

  但这么做也带来一个严重后果,水土流失加剧。

  边边角角但凡有点土壤的地方,都被开垦出来了。

  局部地区几万年才形成的薄薄一层土壤,短短百年就流失的七七八八。

  所以清朝老照片上,背景都是光秃秃的,见不到多少绿色。

  当然了,将水土流失都归结于垦荒种植也不准确。

  还有个因素是燃料。

  砍柴烧火这四个字,背后是一座座青山被砍伐一空的现状。

  还有就是气候变迁,小冰河期到来。

  总之吧,种种因素因素加起来,才造成了水土大面积流失的情况。

  言归正传。

  尽管对产量有所失望,不过朱雄英也没有就此对玉米失去兴趣。

  不管怎么说,多一种粮食作物总是好的。

  说不定它就具备某种优势了呢。

  南瓜朱雄英也很喜欢,没别的原因,不挑地还高产。

  能当菜吃,还能熬汤,饿极了还能当主粮果腹。

  说白了,只要是高产的作物,他都喜欢。

  陈景恪早就知道这些东西,除了最初的惊喜,之后反倒是正常了。

  良种固然重要,但对目前的大明来说,却也不是刚需。

  现在大明的粮食是够吃的,自从南洋开发以后,更是出现了富余。

  良种的到来,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比起粮食,更让他关注的是另外一种东西。

  金鸡纳树。

  陈永和有些感慨的说道:“……最危险的一次,我们有二十几个人感染了疟疾。”

  “带去的药物也用光了,只能向当地土民求助。”

  “他们很热情,看过病情之后,就拿出了这种树的树皮。”

  “煮水喝下去,病果然好了。”

  “回来的时候,我特意讨要了一些种子。”

  朱雄英一听是治疗疟疾的,就不再关心了。

  经过陈景恪的纠正,确认了黄蒿才是传说中的青蒿,大明已经有针对疟疾的办法了。

  再加上藿香正气水,南方的高温潮湿气候,已经不再如之前那般致命。

  现在再多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影响也不大。

  说白了,依然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陈景恪却不一样,作为医生他很清楚青蒿汤的缺点。

  最大的缺点就是不易保存。

  还有个缺点是单株含药量比较低,需要大剂量效果才好。

  在神州大地这些缺点影响还不大,毕竟到处都是青蒿,有需要了去割一点回来就行。

  可是对于出海的人,或者本地不产青蒿的人来说,就不方便了。

  青蒿素真正发挥作用,还要等到科技提高,能将其单独提取出来之后。

  金鸡纳树不一样,这玩意儿疗效不如青蒿素,可单位体积内含药量是超过青蒿的。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