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57章 良善者难成大事(1/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257章 良善者难成大事(1/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最新网址:xs成功说服朱元璋,陈景恪心中长长舒了口气,继而升起强烈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这不是他第一次说服朱元璋,但绝对是最困难最没把握的一次。

  这次的话题看似因雇工保障制度而起,实际上的内核是为百姓松绑。

  百姓一般不愿意离开家乡,一是朝廷律法的限制,二是离开了乡土就彻底没了依靠。

  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就是,在古代流民不算人。

  不到绝路,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

  现在朝廷在法律上给了‘流民’保护,就会变相的刺激一部分人流动起来。

  允许人口流动,这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以前他的改革看似激进,实则都能在历史上找到相似的事情做参考。

  黄河改道,朱元璋自己就能看到其中的好处。

  宝钞新政,是对宝钞制度的完善。

  摊丁入亩,看似很激进,实则并不算特别新鲜。

  要说激进,还要属汉文帝,直接就将农业税给废除了。

  虽然最后难逃人亡政息的命运,但也给世人打了个样。

  人头税虽然没有被正式废除过,但‘免除某地丁税’这样的善政,历朝历代发生过不知道多少次。

  况且摊丁入亩的好处,也是可以预见到的。

  其它的新政也大多如此。

  要么就是可以预见到好坏,要么就是能从前人那里借到一些经验。

  但商业联盟计划和放宽对百姓的限制,这没有什么先例可言,更和历史留下的经验背道而驰。

  商业向来是被打压的对象,重农抑商是施行了几千年的政策。

  限制百姓流动,既可以防止百姓聚集造反,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治安问题。

  很简单的道理,熟人社会,谁犯罪大家都心知肚明。

  如果是外来人犯罪,一打听有没有外来人就能锁定大致目标了。

  朱元璋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长大后读书识字,学到的管理经验也全是这一类的。

  他的内心,已经被这种思想占据,很难改变。

  而朱元璋有多固执,了解过他历史的人都知道。

  想要说服他去做完全违背自己的认知事情,是非常困难的。

  而这对陈景恪来说又非常重要。

  工业化是历史的趋势,无可阻挡。

  大明固步自封,西方照样会继续做。

  不想重演挨打的局面,就要主动去追求。

  而想要工业化,就要发展工商业,要放开对人身的禁锢。

  为了说服朱元璋,他思考了许久才从历史的碎片信息里,梳理出两条线。

  他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总是要试一试的。

  所幸,最终的结果也没有让他失望。

  不过他也清楚,能说服朱元璋的真正原因,还是自己过往的表现。

  还是那句话,朱元璋是个非常固执的人,很少有人能改变他的想法。

  封藩的弊端他很清楚,可还是一意孤行这么去做了。

  想要说服他,不在于你的话正确与否,而在于他愿不愿意听你的。

  以往的算无遗策,种种改革带来的正面效果,让朱元璋愿意相信他的话。

  与其说是游说成功,不如说是朱元璋对他信重的体现。

  接下来,陈景恪就和朱标、朱雄英一起,讨论如何给百姓松绑,又如何制定雇工保障法。

  彻底放开限制,允许百姓自由流动,这是不现实的。

  这么做会造成极其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所以必须是有条件的松绑。

  最终还是只能在路引上做文章。

  各地放宽路引的发放,但需要百姓说明离乡的原因,以及目的地是哪里。

  百姓到达目的地之后,就要去当地衙门办理暂住证明。

  虽然还是有些繁琐,但比起以前已经是阶段性的进步了。

  按照以前的经验,他们敲定大致框架,细节交给下面的人完善。

  但今天陈景恪却一反常态,对流动人员管理提出了种种细节上的建议。

  比如暂住证必须全部免费,如果收费就会有衙门四处抓人办理暂住证。

  “别人只是从他们辖区路过,可能就要被抓住办理暂住证。”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