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45章 比武将还激进的文官集团(1/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245章 比武将还激进的文官集团(1/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最新网址:xs对于灭亡吕宋国,大明内部出现了三种声音。

  第一种是反对。

  未经请示擅自动兵,灭掉大明承认的藩属国,这有违礼法。

  以后列国会怎么看待我们?我们还怎么以宗主国自居?

  我大明乃天朝上国礼仪之邦,自当以德行教化,蛮夷自然臣服。

  不用想,这种人以文学贤良居多。

  第二种是支持,蛮夷之辈畏威而不怀德,只有打疼他们才会听话。

  当年蒙古帝国灭亡了多少国家和势力,不照样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况且我们还占着理呢。

  这种人以勋贵居多。

  第三种则没那么多是非之分,只有一个念头,我大明太强啦。

  一个使节团,几天就把一个国家给灭了。

  扬我国威于万里之外,好好好。

  持这种想法的以年轻人居多,尤其是没读过书的老百姓是最多的。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

  摊丁入亩解释一切。

  百姓就算再愚昧,也知道谁对他们好。

  新政让他们受到了最直接的好处,对大明的归属感拉到了新高。

  什么礼法、什么规矩、什么道德,都没有大明强大来的重要。

  大明被欺负,他们担心。

  大明强大,去欺负别人,他们就与有荣焉。

  至于什么道理?

  呵……我们帮亲不帮理。

  很多时候,他们的声音很重要,能决定天下归属。

  有时候又不那么重要,基本上被无视。

  比如现在。

  不论是反对此事的,还是支持此事的,都无视了他们的声音。

  为了自己的理念,在朝堂上大吵大闹。

  一方要求严惩以儆效尤,防止以后再有人敢这么干。

  同时也是给藩属国一个交待。

  另一方则认为大明不可辱,否则会寒了人心,以后谁还敢为国效忠?

  双方吵的不可开交。

  以往朱元璋最讨厌这种争吵,咋地?把咱的朝廷当菜市场了?

  有问题无法决断,不会问问咱?

  但现在他的行为方式改变了许多,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饶有兴趣的看着群臣互喷。

  朱雄英也同样如此,双手揣袖,脸上带着兴奋。

  他也是近期才被允许上朝听政,平日里很少发言,基本都是观察学习。

  如果不是要顾及形象,他都恨不得大声给双方喊加油。

  站在人群后侧的陈景恪,也觉得很好玩。

  太孙上朝听政,他这个伴读获得准许,以执戟郎的身份进入朝堂。

  也同样处在学习阶段,至今未发一言。

  毕竟朝堂自有朝堂的规矩,还是不要太出格的好。

  文武吵架,他还是第一次经历,自然觉得好奇。

  不过他看的东西更深,据说以前文武吵架,武将单方面被压制。

  现在武将已经可以做到五五开了。

  倒不是武将的嘴皮子变利索了,而是在于气势。

  以前面对文官,武将总缺那么点气势,吵不过就生闷气,把自己个儿憋的脸红脖子粗。

  现在不一样了,扯着嗓子对喷。

  喷不过也没关系,气势不能输。实在讲不过道理了,就耍无赖。

  比如这会儿,文臣始终拿礼法、德行、感化说事儿,认为这才是圣王之道。

  并且说了一大通道理。

  武将们讲不出那么多道理,就抓住一句话不停重复:

  “既然你们认为靠礼法、德行可以感化蛮夷,那就去草原感化北元吧。”

  “敢不敢去,敢去我们就认输,不敢去你们就闭嘴。”

  就这一句话,满朝文官没有一个敢接的。

  换成别的皇帝,不会把群臣斗嘴当真。

  洪武大帝不一样,谁敢接话,他是真敢把人送过去。

  他们可不想就这样去送死。

  武将能在朝堂里和文官对喷,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情。

  具体来说,是施行军功爵制以后。

  大批底层出身的人,靠着军功获得勋爵实现阶级跃迁。

  普通武将害怕文官,勋爵可不怕,自然敢和文官对着干。

  不过这依然不是陈景恪心目中的完美状态。

  现在文官是可以统驭武将的,高级武官的升迁,文官依然拥有很重的发言权。

  升迁掌握在别人手里,天然就会低人一头。

  早晚有一天,会重演文贵武贱的局面。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武将任免收归到皇帝和五军都督府手里。

  当然,为了防止武将做大,还是要给出一定限制的。

  陈景恪的计划是,将级以下军官由五军都督府任免,事后报备兵部就可以了。

  将级以上军官的任免,由五军都督府直接递交名单给皇帝。

  皇帝批准的名单,下发给兵部进行核查。

  其实就是核查一下身份、背景、功劳是否真实等等。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