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装置的原理很简单:当有引力波经过时空间会被扭曲,高精度的激光反射阵列就会不断放大光线被偏转的程度,实现间接观测。
激光阵列规模越大,或者距离越长,灵敏度也就越高,越能够探测到微弱的引力波信号。
天琴计划的卫星之间距离可以达到6万公里以上,自然就能将灵敏度提到一个惊人的水平。
如果还能在这个距离上完成反射通路构建,更是能够提高几个数量级。
但当时天琴计划在论证阶段就遇到了极大困难,因为这对于激光光源以及控制系统的要求太高,高到一个近乎变态以至于不可能达到的地步。
毕竟地球本身就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卫星也不可能运行在一个完美的静止轨道上,这些误差对于天琴计划来说高得难以想象,远远超出了现有以及未来数年内可能具备的能力。
天琴计划就此搁浅,虽然当时路群就找到了堪称航天界散财童子的新远希望获得投资,也拿到了一些资金支持,但一年过去几乎还是毫无进展,以他们的能力根本无法解决天琴计划所需的技术。
但现在总算迎来了转机——不是技术上的转机,至少不完全是。
这一切要来源于叶长思和吴云峰筹划的无延时通讯计划,但随着预研的深入其实叫做超短延时更加准确一些。
这首先要先说什么是量子通信:
量子具备观察者效应,正常情况下处于叠加的混沌态。
量子的本质是光子,它的特征表现形式是偏正方向以及角度,可能是90度,可能是0度,如果是这两种状态的叠加态,它的偏转角就是45度,哪一个都不确定。
在对量子进行观察之前,人们无法确定它处于哪一个状态,也就是量子的不确定性;只有观察时才会固定下来,这就叫坍缩。
薛定谔的猫到底死没死打开盒子看了才知道,量子粒子到底怎么转也得观测了才知道。
而对于一对纠缠的量子、B来说,当其中一个粒子被观测表现出某种状态时,另一个粒子B不管在空间上距离多远,都会表现出与一样的状态。
假设、B两个粒子处于两个不同的位置,观测者观察到的结果就是完全一致的。
这就是所谓的量子纠缠无延时,但这种原理并不能用于无延时通讯。
原因在于观测者甲不知道观测后粒子表现出的什么状态,每一个观测结果都是随机的,观测者乙就不可能获得任何有用信息。
就比如一串信息是0101001,确实可以把量子的几种状态定义为0和1,但观测者甲想要传递信息的时候就无法确定自己发出去的是0还是1,所以量子纠缠是不可能实现无延时通信的。
而现在的所谓量子通信,其实指的是量子加密通信。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