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让把早就准备好的垫子搬出来,放到刘辨的左面,摆好案几,请董太后上坐。
“启禀孝仁太后、皇太后、殿下、大将军。边疆士兵粮草紧缺,如果再不调拨粮草,恐······”丁宫再次提出刚才的问题。
“哦,哀家以为,可让益州刘焉,筹措五万石粮草,运往凉州,解决董卓军中所需。令荆州王睿,筹措五万石粮草,运往园陵。令豫州黄琬筹措五万石粮草,运往并州,如此可好?”董太后不愧是辅佐刘宏的人,只听了几句,就拿出了解决方案。
既然能够解决问题,又不让大家出钱,自无不可。满朝文武,顿时没有话说。
“太后,边关粮草算是解决了,但是京都的部队的粮草,只有大将军府的士兵解决了粮饷,骠骑将军府、后将军府、五营将士都没有粮草了。”袁隗说道。
“此事,刚才丁司徒说了,国库空虚,拿不出钱来。这样吧,这些日子升迁的官员,不是还有钱没交吗?收起来后,就有钱发放军饷了。大家先等一等,如何?”董太后还是打的卖官的主意,其实,皇帝手中能卖的都卖了,现在只能卖官了。
“太后,虎贲中郎将何松,从未出征,而被捡拔为虎贲中郎将,有违朝廷律例。”
“哦。”董太后看了看何莲和何进,故作迟疑的说道:“朝廷之中,有功者赏,哀家不知道大将军是如何捡拔官员的,但是,朝廷的法度不可废,祖宗的遗训不可废。这样吧,后将军袁隗,常年辅佐皇帝,居功甚伟,进太傅,参录尚书事。骠骑将军董重,为人稳重,参录尚书事。大家以为如何?”
“不可。”何进立刻站起来反对。
“为何不可?大将军难道以为万无一失吗?多一个人查检,是不是少一些错漏呢?”董太后此话在理啊,一个人难免会出现错漏,比如,何松任虎贲中郎将的问题,比如大将军府的士兵有钱粮,其他军营里面没有。
“多一人审查,少一些错漏,臣以为孝仁太后提议很好,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大家都觉得可以,何进自然就没话可说了,于是大汉朝出现了三个辅政大臣。
至于其他事情,袁隗和董重下来,自然会按照董太后的意思去办。
“孝仁太后、皇太后、陛下、大将军、骠骑将军、后将军,渤海王年仅九岁,就要远去渤海,臣以为不妥,请孝仁太后明断。”形势变了,大臣们立刻开始拍董太后的马屁了。
“据闻,渤海王现在已经到了陈留,大家看看,怎么处置才好。”董太后说道。
有人开头,自然就有人跟着来,要不,别人吃肉,自己就只有喝汤了:“孝仁太后、太后、陛下、大将军、骠骑将军、后将军,臣以为可将渤海王诏回洛阳,等年岁稍长,再考虑及国。”
“嗯。”董太后满意的对着这个大臣点了点头,这个大臣顿时兴奋的红了面颊。
“孝仁太后、太后、陛下、大将军、骠骑将军、后将军,臣以为,可改封渤海王为陈留王,这样,陈留王就不用去渤海了。”又一个拍马屁的来了,不过这马屁拍得好啊。董太后就是不希望刘协去渤海,现在有人提出来,自然是求之不得。
大臣们纷纷发言,一个个努力的拍着董太后的马屁,生怕漏掉自己,过后被针对。
“后将军,你觉得呢?”董太后最后问袁隗。
“禀孝仁太后、太后、陛下,渤海王年幼,远行有违孝道。俗话说母慈子孝,作为母亲都不慈爱,还能指望儿子孝顺吗?所以臣认为,改封渤海王为陈留王,封地为陈留。陈留离京都近,随时都可过去看看。同时,诏渤海王回京,在孝仁太后、皇太后跟前尽孝。”
“皇太后觉得如何?”董太后看向右边的何莲,何莲能说什么?所有大臣都同意,自己也拗不过啊。董太后不在的时候,何莲还可以用监国的身份压制文武大臣,现在董太后在这里,何莲可不敢过分张扬。就算被袁隗说不仁慈,也不敢多说什么。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