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藏国> 第七百三十七章 南郑新家(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七百三十七章 南郑新家(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梁州刺史叫做崔畅,是前京兆尹崔光远的族弟,天宝七年进士出身,在梁州已经出任刺史三年,刚刚送走了前来梁州避难的天子和百官,没想到又迎来了岐王李邺和他的军队。

  崔畅已经得到朝廷的通知,岐王军队将借梁州、凤州和兴州三年,作为攻打陇右的后勤重地。

  虽然条约中不涉及官员任免权和赋税,只有驻兵权,但崔畅却心知肚明,事情哪有那么简单,若惹恼了岐王,一个军纪问题就会让他苦不堪言。

  崔畅之前已经和刘晏详细谈过,刘晏明着告诉他,节度使府虽然设在秦州,但节度府所有的文官都会暂时留在梁州,崔畅立刻明白了刘晏的意思,节度府实际上就设在梁州。

  而且在梁州的官员、家眷和军队加起来至少有七八万人之多,这让崔畅的压力很大。

  岐王到来,崔畅亲自率领州县官员前往码头迎接,刘晏笑着给李邺介绍崔畅,“殿下,这位就是梁州刺史崔使君,是崔光远的族弟!”

  崔畅连忙躬身行礼,“下官崔畅参见岐王殿下!”

  李邺微微笑道:“以后就要麻烦崔使君了,有什么难处尽管告诉我,我们一起解决!”

  “多谢殿下!”

  李邺没有太多的寒暄,作为岐王,他需要保持一种高姿态,此时他的家人们上了马车,李邺随即也登上马车,在数百亲兵的护卫下向城内驶去,把和崔畅等地方官员打交道的事情交给李泌等人。

  南郑县位于汉水北岸、褒水东岸,正好是两条河汇合处,有人口十余万,之前曾拥挤到三十余万,都是关中和长安逃难来的百姓,现在难民基本上都回去了,南郑县又恢复原来的人口。

  南郑县是一座大县,城墙周长四十里,城外都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城西的麦田几乎都是军田,城东的麦田都是民田,汉水两岸,矗立着巨大的灌溉风车,取水入田。

  另外在县城东南方向十五里外,还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庄园,那是李林甫的庄园,现在归东府家族所有,也就是李岱这边的家族,有个管事负责经营庄园。

  南郑县的气候温暖湿润,山水极有灵性,滋养着汉水两岸的百姓,天子的临时行宫叫做南郑宫,是一座占地三十亩的官宅,目前已经挂牌为岐王府。

  南郑宫看起来和普通官宅没有区别,分为三进,然后还有幕僚院和亲兵院,前院是功能房和下人居住的地方,中庭大堂、会客堂、餐堂、起居房等等。

  “邺儿!”

  裴三娘在东院喊他了,李邺对独孤新月和杨玉环笑道:“你们先去后宅看看,我马上就来!”

  十几名侍女、乳娘和木大娘跟着两位夫人去了后院,李邺走了过去,正好遇到欣喜万分的裴三娘。

  “娘,你怎么这样高兴?莫非捡到宝了?”李邺开玩笑道。

  “是捡到宝了,你过快来看看。”

  裴三娘最关心的是给李腾空她们找住处,她当然是关心清羽,这可是她看中的儿媳,相处一段时间,发现她非常善良孝顺,简直就是上天安排给她的儿媳妇。

  李邺来到东院,也吓了一跳,东院居然是一座道观,应该是新建的道观,占地约四到五亩。

  “好像有牌子!”

  李邺走到正面看一座主堂的上方,确实挂了一块大牌子,是天子李亨手书的‘三清殿’。

  “大唐所有皇宫都有道观!”

  独孤新月走过来笑道:“路上我就在想,南郑宫应该也有一座道观,这其实是皇宫内供奉李氏先祖牌位的地方,但又觉得可能比较仓促,来不及修建,没想到真有道观。”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