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六百六十二章 骊山教出来的孩子(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六百六十二章 骊山教出来的孩子(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王公公再给陛下倒上茶水,低声道:“今日宴席上,有许多宗室中人都在议论,说是长乐公主身上这等气质与气场是如何养出来的,英姿不输男儿,显得端正,精气神甚好,长得也越发像陛下了。”

  陛下终于笑了,这一回是真心的笑容。

  “孩子都会长大的,她自小就懂事。”

  宴席之后,长乐公主这般明说了,也就堵住了悠悠众口,也就是说在公主殿下二十岁之前,都不会议论婚嫁之事。

  终于,李世民觉得自己的耳边可以清净许多。

  许多时候,婚嫁都是父母之命,现在又多了一个师命难违,同时李丽质还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

  她知道话该怎么说,先是给足了宗室叔伯们的面子,再是痛饮三杯表达自己的歉意,如此一来,一众叔伯也不好再为难她。

  父母之命与师命自古都是一样的。

  女儿都这么说了,李世民也乐得顺着这个台阶下来了,也给了众人一个台阶下。

  要说女儿的谈吐与言行变化,以前在宫里还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女儿,如今在骊山跟着她皇姐学艺这么多年。

  从骊山开始建设到如今拜师有五年。

  这五年丽质的从一开始变化并不多,最近一两年她的言行才有变化,今日若不是她站出来,又觉得没有今日一朝,更不会觉得她的变化如此之大。

  春秋有言:巾帼不让须眉。

  现在的李丽质给人就是这种感觉,关中的女子皆有彪悍蛮横之风。

  李世民又笑了,他觉得可以对这个女儿放心。

  “张阳今日在做什么?”

  听陛下问话,王公公回道:“听闻县侯今日一直都在专研作物,说是收集了不少关外的作物,说什么作物的多样性,新任的太府寺少卿还联合了周边县丞,想要一起种植果蔬。”

  李世民翻找着桌案上的奏章,总算是在底层找到了太府寺的两份奏章,一份是张阳写的,一份是上官仪所写。

  “以后太府寺的奏章不用经过门下省,直接呈给朕。”

  乡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忙时乡民们都能劳作,但农闲之时,乡民却要去找活计谋生。

  太府寺就是将乡民们的农闲这段时间利用起来,如若关外的作物可以培植成功,对民生来说也是极其有利,如果一个村县可以种出葡萄,他们在种植粮食的同时,还可以种葡萄来买卖。

  其他瓜果类似,此乃民生富强之道,果蔬种植成规模化,比如说蓝田县的土地适合种胡瓜,渭南的村县适合种葡萄。

  让乡民在耕种上有更多的选择,还能创造财富,如此不论是对赋税还是民生都是极其有价值的。

  李世民看完两份奏章,两人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无非就是乡县配合,因条件而异,来种植各种作物。

  这一次倒是没有向朕寻求方便,而只是给个报备,万一被人弹劾了,朕心中也可以有准备?

  不得不说,以前不论在礼部,还是崇文馆,又或者是东宫还是尚书省,张阳都是一个闲散模样,整日不是在官邸内睡觉,就是带着孩子们玩,又或者隔三差五不在官邸内,想找他都难。

  现在倒好了,他人在骊山,太府寺只有一个寺卿和少卿,俩人办事前后配合。

  从来没有人在太府寺这个清闲之地如此努力,很是稀奇。

  张阳在朝中任职,他的官位也有大起大落过,在其他位置任职他都是能不管就不管,能省事就省事。

  也只有在太府寺难得见他如此积极,重要的位置给他,他反而不重视,清闲的位置给他,他竟然还有一些别样的创意。

  这人当真是奇了,李世民摇头一叹,放下了奏章问道:“高句丽有消息了吗?”

  王公公连忙道:“老奴,这就去问问礼部。”

  李世民点头,“不用去问,将许敬宗召来。”

  “喏。”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