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考试刚开场,绝大多数考生都没落笔,张邦奇作为主考官也不可能进号舍查看众考生卷子上写了什么,这是为了避嫌,防止被人指责某考生与其暗通款曲,他先行查看考生具体写了什么,方便最后录取。
所以此番前来,不过是例行检查。
张邦奇先从袁汝霖那边走起,来到朱浩的号舍时,距离门口也就几步路了,突然发现朱浩的草稿纸上已把第一篇文章写完。
“呵呵。”
张邦奇微笑着摇了摇头,随后走出考棚,去下一个院子巡查。
这位主考官一圈走下来,看起来没露出多少端倪,但朱浩却看出张邦奇身上带有的那种随和。
再加上此人出题时讲究一个工整不出纰漏,而一年下来把湖广各地走了个遍,又岁考秀才又院考生员,出那么多题,他能一一考虑出题倾向?
有的考官直接顺着一部经典,今天出这一段,明天到了下一地,直接选取另外一段,反正都是圣人之言,你们看着写,最后只要大差不差我就给你过……
朱浩随即想到,《明史·张邦奇传》中曾记录张邦奇治学方面的思想:“学不孔、颜,行不曾、闵,虽文如雄、褒,吾且斥之。”
意思是,学习方面不像孔子、颜回,行为方面不像曾参、闵损,即使文章写得像杨雄、左思,我也要斥责他。
杨雄和左思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辞赋家,可说是文辞华美,世间罕见,左思的《三都赋》流传市面时,更是促成“洛阳纸贵”这一成语的诞生。
这就意味着,张邦奇对士子的辞藻不太看重,更注重士子修习学问时的勤勉克己。
回到第二题涉及中庸之道,看来张邦奇的思想,跟中庸之道关联不大。
但朱浩马上找到共通点。
就在于“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连朱熹都说,“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
感情张邦奇提及中庸之道乃是幌子,要求学生在进学路上的自察才是你出题的目的,那要是真中了陷阱跑去论中庸之道,那你写得再好,也只能落入平庸。
明白这一点,朱浩的破题方向也就找到了。
修学在于修心,中庸也在于修心,这才是论题的精妙所在,而这也符合正德年间正在逐渐发扬光大的心学思想……
“中庸者在于明学而守心,道自察明是非之理心方而定。”
论中庸之道,先论个勤学,很符合张邦奇的治学理念,而且我隐晦去讲,还特别论了个要守心的问题,讲究的是不能因为多智就乱了本心,那就超出圣人所言中庸的范畴。
我讲的是,学问再大也可以保持中庸,不在于学问多寡,而在于你能不能把本心守住。
守心的要诀,在于自查和明理,做到这两点,就不怕智者过、贤者余的问题了。
------题外话------
第三更送上,天子求订阅和月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