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伯耆铺垫了许久,终于说出了最后的目的:“臣请宗主天威,兴兵南下,复立陈氏子孙,使主此土,则区区远夷,仰戴圣德,恭修职贡,永作外藩。”
在停顿了一下之后,裴伯耆表现出了自己的决心与忠诚:“臣不才窃效申包胥为人,敢以死罪请,伏望陛下衰矜。”
朱允炆审视着叩拜的裴伯耆,他对于中原文化有着极深的了解。
这也不奇怪,在明代,不,可以说是在汉唐时期,安南、高丽就极度仰慕中原文化,他们在很多方面都仿照中原设置,包括科举。
安南有科举,而科举的很多内容,便是中华文化。
裴伯耆在这里用了“申包胥”的典故,而此人确实是古代忠贤典范!
在春秋时期,伍子胥与吴国孙武带军士攻打楚国,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随。
伍子胥没有抓到楚昭王,就找楚昭王的老子发脾气。
按理说,打不了儿子,揍一顿老子也没什么,可问题是,楚昭王的老子已经挂了,都埋在坟墓里了……
于是伍子胥鞭尸三百。
当然,这背后也隐藏着原因,毕竟伍子胥的父兄都被楚家人干掉了,做出点鞭尸的事也好理解。
但申包胥却认为自己的老朋友伍子胥干得太过了,为了复国去找秦国帮忙,秦国不想帮忙,于是申包胥便站在秦城墙外痛哭,直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个人认为是史书夸张手法),以一出“哭秦庭”的戏感动了秦国君臣。
据说秦哀公亲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无衣》,然后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帮助楚昭王复国。
此时裴伯耆用申包胥的典故,就是告诉大明君臣,如果不答应,自己也会哭上几天几夜,直到你们答应为止。
朱允炆不在乎裴伯耆的眼泪,毕竟裴伯耆不是孟姜女,哭不倒长城,也哭不垮南京城,只是考虑到城市形象问题,只好安慰道:“胡氏乱政,朕虽有耳闻,然不可轻信一面之词。你且暂住在京师,待朕遣人调查清楚,再作安排。”
裴伯耆悲戚不已,喊道:“百姓深陷水火,无时无刻不是煎熬,还请大明早日发动天兵,剿灭胡氏小人!”
朱允炆颔首,问道:“陈氏可还有后人?”
裴伯耆一脸苦涩,道:“胡氏乱国,准备充分,陈氏宗族恐怕……然臣听闻事变之时,并非在城中,对其中事知晓不多,或有侥幸之人逃脱。”
《日月风华》
朱允炆皱了皱眉头。
对于胡氏而言,若他准备充分动手的,陈氏老少怕一个不留才是,让人逃出去,这种事的概率是不是太低了?
不过历史书确实记载过陈氏还有一后人名为陈天平,难不成历史记载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