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崇祯有把枪> 第一百五十七章 鱼肉(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一百五十七章 鱼肉(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起点文学
  

  此时的邻国日本,与大明颇为相似,同时期的日本江户,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德川幕府统治初期,便产生浓厚的资本主义萌芽,商人势力渐渐超过武士阶层,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因为没有出现像明国那样的蛮族入侵,加之岛国政治稳定,于是乎就产生了后来著名的明治维新。

  当然,原本历史位面已经被穿越者改变,当明国京师百姓在为粮食发愁时,岛国日本战火连绵,江户发生人相食,至于明治维新什么的,大概率上是不可能再发生了。

  为保证百姓基本生活,维护基本盘稳定,自崇祯十八年正月初一,京城开始实行计划经济政策,或说是战时经济政策,期限暂定为一年。

  这与前苏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实行的新经济政策颇为相似。

  简单来说,便是严格限制消费,取消商品流通,一切需求全靠朝廷计划。

  即所谓计划主义经济。

  每月月初,京师百姓凭借个人有效证件,前往潭柘寺,崇文门等处前领取本月所需物资。

  大致包括,三十斤大米,三两盐巴,二两茶叶,三钱黄糖,四斤煤,一斤猪油。

  药品生铁之类军需品,需要有保长或里正开据证明,方可领取。

  战事经济政策,对于过惯富足生活的京城百姓来说,很难适应,不过却廷合崇祯皇帝胃口,朱由检身上具备与他身份完全不同的英格兰清教徒气质。通俗点说,他对自己非常抠门。

  日子虽然拮据,好歹也能过活,至少比城外那些流民要好,密云之战后,又有不少流民涌向京城,然朱由检已无力接纳他们,让中卫军,藩王军凑了些破旧棉絮,发给他们。

  又在辰时,午时,亥时,给流民施舍些米粥,这几日天气转冷,每天晚上不少流民被活活冻死。

  这是大明最苦难的时代,朱由检每天只喝一碗小米粥,与后世思密达国所谓的“苦难行军“不同,崇祯十七年末,十八年初的北京,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即便如此,热衷沽名钓誉的文官们仍然忙着扯淡,正月初六,两个太学院秀才在文官撺掇下,在崇文门派发传单,抨击新经济政策,将朱由检比作汉朝刘彻,穷兵黩武导致民不聊生,实乃罪魁祸首。

  有明一朝,文人或是文官抨击朝政,辱骂皇帝,并非没有先例,比如有名的海瑞,他直接上奏折辱骂明神宗,结果不仅没有被杀,还给自己赢得了美名。

  不过这几位秀才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锦衣卫将传单呈递给皇上,朱由检看后,心如刀割,最后大笔一挥,批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杀!

  非常时期,必须非常手段,有时候,宽容即是纵容。

  发传单的秀才很快被锦衣卫逮捕,斩首示众,其罪名是勾结建奴,扰乱民心。

  在遇到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朱由检的思路是,先解决掉提出问题的人。

  然而困守京师,坐吃山空是没有前途的。

  崇祯十八年正月底,在筹集到足够的粮草物资后,朱由检随即宣布,二月初二,也就是民间所谓的龙抬头时,挥师南下,以征讨刘芳亮,裁撤漕运之名,进入山东。

  崇祯十八年正月十八,礼部发文山东,河北,大致内容是,漕运耗费巨大,多有荒废,近来又被流贼占据,朝廷决定予以裁撤。

  各地漕兵,如有愿意继续为国家效力者,可于崇祯十八年三月三十日之后,前往山东登州登记造册,负责大明海运,不愿继续干的,朝廷给予补偿。每人一次补给白银五十两。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