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贡院大街的及第楼已是人满为患,不止是及第楼,可以说北京城里的客栈,尤其是临近贡院的街道上的酒楼客栈都已被天南地北赶来参加会试的举子包圆了。
有些举子家远来的晚,又不想去住离贡院太远的地方,求宿于道观和寺庙的也比比皆是。
此时在及第楼的一间上房内,三位读书人正围桌对饮,哪怕会试已经没几天了,可在几人的身上也没有看到丝毫的焦虑和紧迫感。
事实上对于学霸而言,越是大考越要放松心神,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考试,往往只要正常发挥,便不会太在意考不出好成绩。
也只有那些平时不努力,考前只想着临时抱佛脚的学渣才会彻夜攻读,指望自己临阵磨枪,就算不亮也能光。
三位胸有成竹的读书人时不时饮上一口酒,再谈上几句,谈的内容自然是会试,而焦点同样是策问。
四书五经没什么好说的,不到考的那一天谁也不知道会考什么,就算想押题都没地方押去,因为考题或许是天子随意拿过一本,然后随便点几句,又或者是皇帝脑海中灵光一闪,想起了某些句子,总之不确定性太多。
但是策问不一样,策问押中题目的可能性很大,因为策问和当下的时政几乎紧密相连,皇帝出策问题的时候十有八九会因为他看待时政问题而出题。
策问重要吗?
重要也不重要。
如果把会试三场定为十分的话,那么四书试占五分,五经试占三到四分,而策问只占一到两分。
对于传统儒家士大夫而言,四书五经是一切学问的根基,读圣贤书去理解圣人的微言大义,这是基本功,基本功不扎实唯一的结局就是落榜。
数千举子参加会试,十八名会同阅卷官首先阅卷,先阅的自然便是四书题,四书题如果写的不怎么样甚至驴头不对马嘴,那后面的五经题和策问就算能写出花来也是屁用没有,因为四书题已经被刷了,哪怕考生继续考下去,卷子也不会出现在阅卷官的面前。
可以说一个四书试直接刷掉一半的举子完全不算夸张。
五经题也是一样,担任阅卷官的五经博士又会展开新一轮狂刷,不过五经和四书不一样。
四书题是交叉阅卷,一般而言最少三名阅卷官阅四书,阅完之后如果超过半数认为不行,那才会被淘汰掉。
可五经是由五经博士阅卷,能成为五经博士是什么概念,那至少说明五经博士在各自的领域内对于五经的理解绝对算得上是翘楚。
但是五经博大精深,各博士都有自己的理解,因此主观意向比较大,举子的五经题或许写的不算差,可一旦和五经博士的观念不符,甚至背道而驰的话,那写的再好也是一个死。
明清时代会试落第,三年后再来得以高中的举子比比皆是,这说明人家才华是肯定有的,否则不可能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考场当中脱颖而出,但为什么前次不中后面能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己的五经题写的不对五经博士的胃口。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