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苟出一个盛唐> 第两百七十四章 人心各异(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两百七十四章 人心各异(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雅文小说起点文学南派三叔ddxsku
  张浚这次呈上的范文总算能达到李晔的标准。

  不愧是进士出身,能做到宰相,脑袋瓜子自然是灵光的,唯一的缺点,就是喜欢吹牛,其实吹牛也不算什么大毛病,关键把自己也忽悠进去了,就容易出大事。

  “你这次做的不错,朕很满意。”

  一听到皇帝的夸奖,张浚立刻红光满面。

  这老头儿虽然各种不靠谱,但对李晔对大唐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

  “你现在境内推行一阵,多培养一些人才出来,秋收之后,你去甘州当知州。”

  “陛下放心,甘州区区几百里,不用一年,臣必让此地再度兴盛起来。”

  李晔盯着张浚,认真道:“你明面上是知州,暗地里是张左使,甘州的三十万回鹘,朕要你以相同的方式把他们笼络过来。”

  张浚眼神大亮,“臣明白、明白!”

  李晔最怕的就是他这种眼神,“朕不是要你去搞兵变、造反,而是从思想上把他们变成唐人。”

  “陛下放心,臣最擅长的就是此道!”张浚一副心有灵犀的模样。

  这项任务的难点在于底层回鹘人听不懂唐言。

  不过李晔自有办法,下达了境内百姓不问出身、不问族群,皆有科举权和从军权的政令。

  唐廷能以此为切入点,号召回鹘人学唐言。

  然后教授的过程中,就可以进行思想演变。

  后世不是有句名言吗,办法总比困难多。

  潜移默化形成的东西,才是根深蒂固的。

  进入六月之后,就到了关键时期,陇右连着下了几场大雨,河湟本就不缺水,下不下雨,都无所谓。

  关键在于关中,唐廷的统治核心仍是关中地区,那里有三百多万的人口。

  每年,李晔都要为雨水着急,关中也是旱灾的频发区。

  任何一地的粮食欠收,对唐廷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远水解不了近渴,大量的粮食会消耗在运送的途中。

  关中的情况,张承业每半个月都会送达天唐府一次,包括关东的动向。

  李晔能在河陇大展拳脚,多亏了一个稳定的后方。

  历史上,张承业在的时候,李存勖突飞猛进,百战百胜。

  张承业不在了,李存勖就原形毕露,河东集团内部矛盾全面爆发。

  短短几年间,李存勖就身死国灭,下场比朱温强不到哪儿去。

  焦急等待一个月之后,终于在七月传来好消息,渭北接连两天的大雨。

  李晔的心总算放回肚子里去了。

  在这个时代,别说搞什么科技发明,能让境内百姓吃饱穿暖,就是功德无量了。

  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

  即使沙州的严苛盘剥,天唐府的商贾还是越来越多,西面的驼队马队络绎不绝,中土的茶、丝绸等物都选在天唐府交割。

  天下大乱,生意却没有乱,反而需求更大。

  就连兴唐府的盐都成了抢手货,沙漠中不缺盐,但缺质量好的兴唐府白盐。

  高原上的井盐、岩盐更是比不了。

  而茶叶,更是草原西域的硬通货,一块茶砖在天唐府能卖到三缗钱,拿到草原、西域就是十缗!

  心黑一点的,二十缗也敢卖。

  不管大漠草原高原多么乱,对上等丝绸的需求,永无止境。

  怛罗斯之战,中原的工匠被掳到黑衣大食,造纸术和养蚕,也一并被他们学会,但大食生产的蚕丝,只能做成地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丝绸和瓷器,只有大唐一家。

  不过李晔也看出来了,这些丝绸和茶叶都是小批量交易,连一个像样的大商家都没出来。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