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南阳、上庸那边产的薯蓣,别的一些晒得干焉黄枯的凑合蔬菜,比如菘菜、韭菜和萝卜。
毕竟是冬天,新鲜蔬菜很少,只有上述三种可以在冬天没有封冻的情况下勉强种种,基本上都是十一月份收获下来还没吃完的。
诸葛亮给民夫吃蔬菜,也是为了节约干粮成本,而不是为了让民夫换换口味觉得好吃。如果新鲜蔬菜的成本比粮食高了,那就宁可只给民夫吃粮。
毕竟古代的“大城市病”是很严重的,大城市的人吃不到新鲜蔬菜的问题,一直到三年前刘备阵营摸索“租庸调输”的税制改革前,都是无解的。
河南尹当年人口两百万时,大部分城里人也是吃不到新鲜蔬菜的,因为河洛平原的蔬菜产能根本不够。也就是现在死剩二十七万人了,才能充分自给自足。
只不过如今是把冬季本该农闲猫冬的时间,拿来也组织百姓高强度劳动,所有食物消耗等比例上升,所以原本勉强够吃的本地冬储蔬菜才开始短缺。
超耗的部分如果吃完了,要从外郡远程运新鲜蔬菜过来,那还不如直接运干粮,运输成本更低,腐烂损耗也低。
诸葛亮在实施这一切的过程中,也不由自主意识到甄家前几年摸索出的那套生意模式的好处——
甄宓两年前,通过观察民生、结合租庸调输改革后的经济特点,大量在长安周边承包地皮组织百姓不种粮食全种蔬菜,满足特大城市短途需求。菜农需要吃的口粮再从外地买来。
把首都周边两百里内的农民都全部组织进了商品经济交易体系,豪强组织供销卖菜买粮,而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
未来雒阳人口如果成功恢复,肯定也得动这方面的脑子,降低整个社会运转的无谓运输损耗成本,提升全民福利。
……
诸葛亮做了那么多初始政府投资,当然也不可能给百姓白享受。毕竟这个涉及到的钱粮规模太大了,动辄把几十万百姓按政府雇工养起来,长远谁都受不了。
所以后续还是要靠民间自力更生,政府花出去的钱都是要百姓偿还的。
具体到诸葛亮的规划,他当然是要让将来移民抵达之后给钱。
这些移民享受了“来之前有本地人服劳役帮你们草草盖了屋子、烧荒翻整了地皮”的待遇,花掉了多少劳力成本,明年秋收之后就要额外多缴纳官府相应价款的物资钱粮来冲抵债务。
只不过,诸葛亮这次是“不教而诛”,他没有等移民抵达之后、按移民自愿的原则借贷这些有偿服务。这一点跟糜竺的“官营高利贷屯田”和曹操的“自愿式屯田”都不一样。
为了避免不教而诛的包办恶名,诸葛亮第一年准备不收取百姓利息,只用他们偿还这部分提前享受的有偿劳务的本金。
都不问你要利息了,也就别计较“我又没要求官府组织人提前帮我干活,是官府摊派给我硬要分配人给我干活让我欠工钱债”这些小事了。
这一点也是诸葛亮在“政府建设刺激经济”方面,跟后世的王安石之流一个巨大的差别——
王安石搞青苗法的时候,落实到基层,谁管你百姓到底缺不缺钱有没有青黄不接需要借债渡荒?还不是大量让中产自耕农买单,明明不需要借粮还强行摊派高利贷,让他们背负上沉重的利息负担,最后惨遭返贫。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