篷车最怕的就是山地起伏的地形、哪怕走水路也不敢走落差大水速不稳定的山区河流,更怕山区小河吃水深浅变化快、过险滩的时候把船底的车轮子磕了,直接就是船体被顶起来解体、船毁人亡的下场。
所以,当年李素在从益州北伐关中的时候,只敢造独轮车,从头到尾没考虑过大篷车。大篷车是他北伐关中成功后、从关中大西凉大戈壁时才敢拿出来的。
现在,把车轮搞成一次性可拆卸、拆完后就永久变成船的设计,也只是为了解决“刘备阵营至今没有占领任何一个黄河三门峡以下的流域沿岸港口,所以没法在黄河中下游造船”的问题。
黄月英这种新船,其设计指标是真正意义上的永久性船舶,不是水陆两用的临时货,能充分满足山区河流水运。同时,又能在关中造好、陆路开过来,到并州一侧下水。
当然,因为这种船拆轮在山区河流航行后,就回不来了。所以原本用篷车运输时,可以节约掉的装卸工作量,又会重新冒出来。
现在只是第一次带货翻山,可以不用装卸,以后再回来接第二批货、打持久战的时候,就要在黄父邑安排很多民夫,把西边汾水来的军需物资卸船装车、往东拉三十里、然后再在沁水卸车装船。
这样的装卸工作量也是非常恐怖的,如果前线是几十万大军对峙,这边常年养活数万人数量级的码头工人是很轻松的。
不过,好在诸葛亮不是管杀不管埋的人,他跟着李师游历过一年“毕业旅行”,也带着当时还是未婚妻的黄月英坐了大半年的篷车,亲自坐得多了,每天揣摩其中痛点,也能拿出一些配套解决方案来。
所以,这次诸葛亮提供思路、黄月英帮忙实施,搞出了一种新式的人力滑轮组式起重机,可以用在码头作业上,也就是后世的“鼠笼式起重机”。
同时,诸葛亮优化了关羽军的后勤车船装货方式,弄了一些木板拼钉的方框,把粮草军械等东西都堆在这些木框里运,类似于现代仓库里铲车一板一板铲货的那种木框子。
这种木框可以直接挂上绳钩、用鼠笼式滑轮起重机吊起来,然后到另一端放下。这样就能轻松一键式搞定,从船上吊下来放车上、或者从车上吊下来放船上。不用再一包包粮食扛来扛去了。
不说实现了“集装箱式效率”,那至少也是做到了“托盘标准化”。码头装卸工的劳动量大大降低了,操作动作的繁琐程度至少节约了八成。虽然花的扛货力气没变少,但只要操作繁琐度简化,以后就可以设法再加点传动机构,让牛、驴等畜力来拖动吊车。
“异地造船”和“起重机集装框装卸”这两个后勤小外挂微微一开,关羽军在太行山区的战略机动性和持久性,自然是爆发了一个小台阶,走那些敌人根本无法想象的大纵深迂回路线,也就不奇怪了。
……
在黄父邑折腾了两天,在沁水支流上游凭空变出了一支船队、并且建立起一个码头水寨稍稍留下一些兵马防守后,关羽主力继续西进。
而且因为这两天他的部队其实是在太行山里的险峻荒僻之地动作,所以敌人根本没注意到——袁绍军占领的最近的县城端氏和蠖泽,都还分别在六十里和八十里开外呢。
稍微设身处地想一想也能明白,山区河流的源头位置,肯定都是在山势比较陡峭高峻的险僻之处的,也没有良田可以耕种,所以连农民的聚居点都没有,最多是一些猎户。
而都已经农历十一月了,要不了多久太行山就要大雪封山,打猎的也早就储存好熬过冬天所需的收获了,谁会往这种地方跑?
相比之下,这一路上,倒是也有遇到过小撮人烟,结果抓回来一问,都是几年前就覆灭的张燕的黑山贼余孽。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