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冬坐在靠门边的单人沙发上面,杨烈文从办公桌后面出来,坐在旁边另一张沙发上,赵干事冲好两杯茶,送了进来。
杨烈文关心问道:“听小赵说你正式开始进入泉南市场了?”
吕冬回道:“店面已经租好了,就在西门新起的千盛商厦一楼,马上开始装修,预计下个月正式营业。”
“不错。”杨烈文微微点头:“你的餐饮公司是大学城的本土企业,能够走出去,说明大学城有着良好的营商环境,你那边遇到困难,跟小赵及时沟通,不管怎么样,大学城都是你们吕氏餐饮的娘家人。”
吕冬连忙说道:“谢谢领导关心。”
杨烈文是大学城一把手,说话自然有其目的性,又说道:“个体企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大局,但个体企业太过于分散,既不利于实现资源统筹,在沟通协调性上也存在一定的障碍。”
跟别人,杨烈文不会说这些话,但吕冬不同,他直接问道:“吕冬,你从事个体经营,有没有体会?”
吕冬说实话:“有一些。”
杨烈文前段时间曾经强调过政府部门职能转变,为此数次开会,但这种事真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在太东的大环境面前,他这个大学城管委会的一把手,都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别说吕冬提起过的多部门联合联动的政务大厅,哪怕一个服务型思维,都难以推广下去。
整个基层就没有这种服务意识,只能徐徐图之。
毕竟保持稳定才能保证做事。
杨烈文是真心想做事的人,但也知道做事要考虑实际,不能蛮干胡干,个体经济越来越活跃,想要进一步刺激大学城社会经济发展,个体经济不容忽视,一些相关政策方针的制定,也必须在了解个体经济的基础上进行。
闭着眼睛拍脑门想一出就是一出,那是瞎折腾,还不如什么都不做。
“从你的角度去看,去思考,有没有办法实现更好的协调沟通?”跟以前问及吕冬其他问题一样,杨烈文需要了解个体经营者的想法,当做一个参考:“就你的视角,如何能让大学城有更好的个体经济经营环境?增加个体经济的活跃度?助力大学城社会经济发展?”
论及专业性和学术性的问题,吕冬怎么都比不上杨烈文。
但吕冬对个体经营者的了解很多,还有曾经的一些先进经验。
吕冬思考了一会,说道:“领导,我倒是有个想法。”
杨烈文笑:“有想法说就行,说错了也没事,集思广益嘛。”
吕冬说道:“不如在大学城成立一个由管委会主导的商会,等于为企业经营者们搭建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有这样一个平台在,两边就有了协作共进的桥梁和纽带……”
听到吕冬说的话,杨烈文一直在思考,过了好一会才说道:“这样有利于加强经济、商贸和信息交流,加强社会商业团体与组织的紧密联系。”
吕冬暂时没有接话,但也认同杨烈文的说法,不光是民间组织,任何组织都得接受领导。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