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冬打算以泉南这边的数据作为基础,根据实际的市场考察情况,结合曾经的记忆,制定一项开店选址标准? 以便在外地选择新店地址时? 尽可能避开雷区。
这是一份大工作? 吕冬单独一人不好弄? 为此专门通过李文越和马明,联系到省大经济学院的专家和那位杨教授,跟宋娜接连过去拜访了几次。
尤其马明? 虽然有点书呆子的意思,但自身的优势摆在这里,想要联系一些人,比起一般人容易太多了。
马明就通过范教授的关系,联系到了杨教授,能让吕冬和宋娜直接登门拜访。
这些做学术研究的,部分人可能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却有充足的理论基础,吕冬接触的多了,多少都有所得。
在省大的一间办公室里,吕冬见到了经常去人课上的杨教授,直接表明了来意。
有熟人介绍,两边迅速进入正题。
“划分商圈,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数据说话。”杨教授这样跟吕冬说道:“数据可能会有偏差,但比起人主观的判断,更为准确。人会受到很多主管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判断,比如你在人民商场丢过十元钱,会下意识讨厌这个商圈,讨厌跟人民商场产生联系。”
他不是纯粹的理论派:“调查得来的数据,人流量,消费额,商场营业额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数据,以这些数据进行打分,做出的判断,将更为准确。”
吕冬缺乏的就是高端的理论知识,不懂就问:“教授,您的意思是以综合评定打分的方式判断店铺的选址商圈?”
“对!”杨教授说道:“根据数据综合评分。”
吕冬之前跟杜小兵做过类似的前期调查:“我和一位合伙人,在泉南选店时用过类似的方式,我们对泉南相对熟悉,所以用的都是一些很简单的打分方式,比如所在地区一定范围的人口、学校、公司、机关单位和交通条件等等。”
看在范教授的份上,杨教授详细说道:“前期调查评分,对于一家店非常重要。泉南是太东经济第二发达的城市,又是省会,做选择不难。但你要跨出泉南,到例如太东西部城市或者县城一级,具体的选择尤为重要。”
“具体,可以从城市的人口、收入水平、消费能力和商圈的年营业额来判断,就拿青照来说,非农业人口30万,人均年收入6000 ,人均年消费大于2000,这样的县城足以承担起你的店面,具体的商圈选择,就要看人和消费了,你首选的大学城这个密集型消费区域,取得初步成功。”
“这些,在综合评分中能占据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剩余的部分,还有更加细致具体的小项评定。比如包括公路、铁路和水路的交通,商圈的发展前景等等。”
吕冬听得非常认真,看似很简单的道理,一般人却很难总结。
杨教授专门强调:“商圈的发展前景非常重要,一个看似成熟的商圈,店开进去没多久商圈就迅速衰退,可能连成本都收不回来。这方面,我有过多年观察,最大的一个判断标准,是商圈的权属优势。”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